此时大汉十四州,人口超过二百万的有豫、冀、兖、青、扬、荆、益。
个别来说,刘备军占有荆、益、交、雍、凉五州之地,相当大汉领土的一半,人口却不过九百万;江东军占有扬、徐二州,人口将近四百万;曹操占有的一半州郡,虽然领地仅大汉的三分之一,人口却超过一半达到一千三百多万。
以生产力而论,关中位於黄土高原地区,土壤是黄壤,黄壤肥沃,易於耕作,被列为第一等的上田;其次是徐州两淮之地;再其次就是青、豫、冀、兖、梁、荆、扬等州。
汉武帝时,司马迁根据当时的地理条件,把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,即关中、山东、江南、龙门暨碣石以北,分析这四区的地理、生产、社会风俗等,包括地形、气候、土壤、森林、矿藏、交通、水资源等均有涉及,并进而指出,不同的地理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,从而形成关中的耕地只占全国当时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,人口却占全国的十分之三,财富更占到十分之六。尤其西北衔接天水、陇西,畜牧之利冠於天下。但如今因为水利破坏严重,变成荒芜之地,要恢复往日风光,不仅需要充足的时间,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。
以农耕技术来看,由於历经东汉政治中心的东移,以及汉末绵延不止的战乱,使得山东和河北之地的生产力逐渐占有重要地位,为其他地方所难望项背。
总体来说,曹军占有绝对的优势,江东军的形势也不差,刘备军则需要投注大笔经费和人物来建设、恢复,才有迎头赶上的机会。
以目前关中残破的情形,不要说荆州,恐怕连交州也不比上,为什么刘备麾下的三大军师这么看重,甚至庞统道:“只要得到关中,即使丟了荆州也值得”呢?这与关中的地理形势和蕴藏的自然资源,有极大的关系。
从地理形势来看:大汉初兴,高祖对於建都何处犹豫再三,曾因群臣皆山东人,争言周王数百年,秦二世即亡,不如都洛阳,心有所动。幸娄敬以关中和洛阳对比,直言建都长安道:“秦地被山带河,四塞以为固,卒然有急,百万之众可具也。因秦之故,资甚美膏腴之地,此所谓天府者也。陛下入关而都之,山东虽乱,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。夫与人斗,不搤其亢,拊其背,未能全其胜也。今陛下入关而都,案秦之故地,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。”接著张良也说应都关中,高祖终於下定决心,“即日车驾西都关中。”
张衡在《西京赋》中明确指出:“秦据雍而强,周即豫而弱,高祖都西而泰,光武处东而约,政之兴衰,恒由此作。”说明了秦强周弱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。这也是庞统与诸葛亮的共同看法。
陆羽则更深一层,因为他在“前世”读过顾祖禹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“…陕西据天下之上游,制天下之命者也,是故以陕西而发难,虽微必大,虽弱必强,虽不能为天下雄,亦必浸淫横决,酿成天下之大祸。”
关中乃四塞之地,东有黄河为阻,南为高大之秦岭,西为陇山、岍山,北有岐山、九峻山、嵯峨山、尧山、黄龙山、梁山等,层峦起伏,道路险阻,易於设防,对外来往就靠几个关口,即东边的函谷关,南边的武关,西边的散关,北边的萧关,因而固若金汤,真是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
东边的函谷关,因山路狭窄,高崖陡峭,崖上到处松柏树林遮荫,行路者不见天日,深陷如函,故以为名。由函谷关西至潼关有十五里,通往长安,东过崤山可达关东,是关中与山东的重要通道。历来处关中之地,一控制了函谷关,进可出兵关东,退可守住关中。
武关是关中通向东南的重要通道,由於位於函谷关以南,因而成为南侧翼关,成为进攻关中所利用的迂回之路。秦始皇东巡曾三次经行此道,汉高祖也是由此路先项羽入关;在关中只要能守住此关,就可以在对荆楚之地出兵时掌握主动;无论秦胜强楚,或汉胜霸王,与此关都有一定的关系。
大散关自古以来就是秦、蜀咽喉通,北不得此,无以启梁、益,南不得此,无以图关中。关东临绝涧,北倚高峰,居於南北道路的最高处,对南北两侧均据高屋建瓴之势。通过大散关的孔道,历史上称为陈仓道,只要守住此关,一旦出兵东向,就能无後顾之忧。
以生产力来看:关中平原主要指西起陈仓、东到潼关的渭河中、下游地区,南有秦岭,北有北山,河床甚宽,河水长期冲积泛滥,与泾河、洛河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平原,号称“八百里秦川”。渭河南北两岸又形成了众多的大小支流,构架出严密的水利运输网,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。
除了著名的“八水绕长安”--泾水、渭水在长安北面,灞水、滻水贯穿东面,潏水、滈水绕过城南,沣水、涝水流经西面,还有人工大湖昆明池,此外还有汧水、褒水、雍水、戏水、石川水、零水、洛河等,以及位於汭水上游的弦蒲薮,位於三原、泾阳两县之间的焦获泽,位於潼关西南的阳华薮,以及滮池、镐池、兰池等。丰富的水资源,为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,提供了充足水源,对改善环境和调节气候也起了一定作用。
水利是农业命脉,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发展关中农业的得天独厚条件。秦时开凿了引泾水入洛水的郑国渠工程,使渭河北边的大部分地区受益,渠道修在渭北平原的最高线上,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灌溉面积,全渠长二百五十余里,溉泽卤地四万余顷,收皆亩一钟,於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。除灌溉外,如渭河、沣河等,皆利泛舟运输。
在秦、汉之世,关中的森林、植被相当繁茂,《汉书地理志》道:“有户、杜竹林,南山檀柘,号称陆海。”著名的有平林、中林、棫林、咸林、桃林等。秦时号称有三百座离宫别馆,“东西八百里,南北四百里,”许多都以树木命名,如棫阳宫、长杨宫、五柞宫等,可见使用林木之巨,可推想林被之郁,既是丰富的资源,又可以调节气候,涵养水源,保持水土,净化环境,保护物种,对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有著极大的益处。
关中平原南北山地,还有丰富的矿藏可资利用。秦岭支脉的骊山,南侧多金铁,北崖多美玉,符禺山、英山、竹山、龙首山等均有丰富的铁矿,产铜之山也有有五处之多。
凡此种种,都是对史、地有深入了解、剖析的三大军师,对关中心动的主要原因。
如今费尽千辛万苦,牺牲无数将士的性命,终於取得此地,接下来当然要好好经营,以期在最短时间内,就发挥这块宝地的无穷潜力,进而再创秦、汉雄风。首要的重点,当然就是人事的安排--惟有清明、有魄力、效率良好的政治措施,才能治理好这块蕴藏雄厚潜力的土地。
为了政略上的考量,陆羽、庞统、诸葛亮特意闭门开了一次会,详细的商讨。到底谈些什么,由於三人守口如瓶,当时甚至包括刘备在内,并无人知悉。刘备问起时,庞统、诸葛亮一概推卸给陆羽,陆羽则私下对刘备道:“如果我说出来,恐怕您不答应;但不这么作又不行。就请大哥相信我们一次,就当是为了後世百年大业……”考虑良久,刘备终於不再过问,反而下令由三人全权处理。日後果然刘备为此颇为自责,但陆羽等三人立即负起责任,自请贬抑,将大事化小。
虽如此,後世史家评论此事,以事後历史的发展功过来论,对陆羽等三人却称誉有加,以“关中对策”之名,与诸葛亮、陆羽的“隆中对策”齐扬後世……至於此事的细节,直到三十年後,同朝为官的陆羽第四子陆胤,诸葛亮长子诸葛瞻,庞统次子庞毅,在“关中大学堂”的毕业座谈中,才完全揭露出来,让与会者无不赞叹,陆羽等三人果真无愧“帝国奇才”之名。
当然首要的重点是官员任命。
汉中地区,虽然地险人众,但辖地不大,所以官职划分较简单。太守仍是张鲁,杨任为镇卫将军,另提拔陈式为汉中中书给事中,掌户部和工部事宜;王甫为汉中尚书给事中,掌管吏部和礼部事宜;彭羕出任汉中监察史,主管兵部和刑部事宜。陈式是名史家陈寿的父亲,算是苦工型的人物,由他执掌财政和地方建设,咸认相当合宜。
王甫原是刘璋臣属,任州书佐,刘备入川後转任绵竹令,随後因功绩卓著,担任刘备的随军司马,一路辅佐入关有功,获得重用担任此要职。
彭羕与张鲁有旧,又担任刘备的军中侍从,为人正直敢言,主掌兵部和刑部事宜,对於已往失之稍宽的汉中风气,起了一定的整饬作用。
凉州方面,经过陆羽多方沟通和保证,加上韩琪夫妇的支持,总算说服韩遂父子和“旗本八将”,在军、政二者之间择一而仕,不再兼而有之。
由於陆羽私下跟陆雪儿暗示,虽然“枪杆子出政权”,但为防地方坐大,重演汉末各地军阀尾大不掉的情势,陆羽已规划“政由地方、军归中央”的改革大计,同时在承平之世“以政领军”的一贯原则下,单纯而言政务官比军事将领的地位更重要,所以最後韩琪选择接掌凉州,为凉州刺史;镇军将军没有二话,自然是马超。
六部主事的人选:工部主事是费诗,对於举用人才,建设地方一向不遗余力,相当获得好评。
礼部主事是程畿,原任从事祭酒,对於处理消弭汉、羌间的歧见相当有能力,又熟稔相互贸易事务,对於开拓西域是不二人选。
兵部主事为马岱,看似大而化之,作事却相当认真可靠,由他辅佐马超,自然问题不大。
刑部主事由韩琪的二弟韩瑗担任;韩遂父子在凉州地区威望不差,韩瑗也相当忠恳耿直,在陆羽的支持下,治理上不成问题。
至於中央管辖的吏部主事,由於考虑到当地的情形,最後决定由董和担任;董和在刘璋时出任成都令,刘备入主後仍居此职,由於政绩不差,获得重用,到凉州後仍一贯以身作则,提倡节约俭朴,与民生息,知人善任,辅佐韩琪,使凉州地区大治,诵声不断。
户部主事则在陆羽极力主张下,终於请得刘巴这名经济名家前来屈就;不到三年,便使凉州地区繁荣起来,畜牧发达,饶於天下。
最重要的是雍州方面。雍州本为膏腴之地,但历经两汉迭兴的战乱,以及董卓以来的频仍人祸,人口流失了不少,尤其水利设施破坏,生产锐减,致使土地渐成荒蕉。幸而基础设施还在,只要政治稳定,施政清平,善用水利工程人才,尽快修复黄河渠道,必然能恢复生产力,吸引外来人口。而长安是通往西北的丝路起点,大汉货物对外交易的集散地,一旦货能畅其流,物产必丰,则人口增长必速,军力也会跟著上升。有鉴於此,官员的任命也格外引人注目和议论。WwW.XiaoShuo530.com
在陆羽的主导下,雍州刺史由陈群担任,镇军将军则是张飞。这当然得到刘备和其他人的一致同意。
六部主事的人选:刑部主事经过陆羽再三争取,诸葛亮终於同意,由他的胞弟诸葛均担任,这也没有让人可以非议。
礼部主事是尹默,早年曾从学於司马徽,通晓经典史书,是相当适合的人选。
兵部主事是在白龙军团有不错表现的从事陈震,作为张飞的辅佐相当合适。
吏部主事由法正担任,户部主事则由蒋琬调任,都算得上是上上之选;至於重要的职务京兆尹,则暂由蒋琬兼任。
这样的任命,可谓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期望和拥戴,进而对雍州的发展抱持非常乐观的心态。
惟一的意外,而且是意外中意外,乃是工部主事的人选。在众人翘首企盼时,陆羽竟然找来了一个新人,而且是年轻的新人-王祥,这让包括刘备在内的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;由於疑惑其能力,甚至有心人还对刘备进言,认为陆羽是有意要培养自己的班底;就连一向对陆羽不置可否的诸葛亮和庞统,也差点看走眼,认为陆羽此举不太好。
最後还是刘备对陆羽有十足的信心,力排众议,一力支持,否则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。
这也难怪众人会看走眼,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人,如果真是人才,岂会无人得识?
王祥,不错,这个让当时不少人不多看一眼的平凡人,就是以“卧冰求鲤”的那个孝子王祥。这次大会战的末期,庞德和张辽忽然出兵庐江,便是受徐庶指示;徐庶则是得到陆羽的通知。
王祥的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,父亲王融则不受官府徵召入仕,家世不错。王祥禀性孝顺,虽然生母早亡,父亲娶的朱氏对他很坏,但他孝心不减,又和朱氏所出的幼弟王览友爱,终於感动了朱氏。由於汉末大乱,父亲辞世,王祥举家避难至庐江,所以才会不显於当时。
知道这消息的人并不多,偏生来自“前世”的陆羽却依稀有点印象,知道王祥不仅孝顺,更身负贤才,於是差出“暗箭”打听,终於在战前得到确切消息,就告知徐庶,务必将此人请来。
不料大战接著爆发,一度荆州危急;後来战局逆转,周瑜又默许条件,改敌对为联盟,出兵徐州。
这时徐庶才指示庞德和张辽,攻下庐江後,须礼数周到的请来王祥。
王祥本还不愿,幸好二人再三以礼恳请,说主公刘备也是大孝之人,对孝子之家必然多方关照,又对朱氏和年仅八岁的王览多方周延笼络,终於在刘备军获胜,取得关中的消息传来後,王祥答应後母朱氏,举家迁到关中,接受徵召出仕。
王祥之才,当世也真的只有陆羽这“转世麒麟”先见能识。担任工部主事後,王祥率励众人,日夜勤奋的不仅修复黄河支流的原来各个倾颓废弃的渠道,又四出探勘,陆续开凿更多便利灌溉的水利工程,使关中地区迅速恢复生产。不久陆羽又推荐他担任京兆尹,由於勤俭朴实,勉於任事,使得三辅之地民风清静,政化大行。原工部主事职务,才改由马钧兼任。
日後王祥由於政声清廉,一路官至太傅,兼任左都御史,执掌了全国官吏的监察考核,包括皇帝在内(因为是太傅-皇帝的老师嘛),和刘巴并列蜀汉帝国的两大清流砥砫!
至於马钧这天才工匠,在关中地区安定後,由卫品从河东送到陆羽这里。陆羽先跟他研讨了各种兵器和器械的改进方案,指派他担任兵器司一职。巴蜀之地的兵器司,则由名匠蒲元担任;荆交之地不用说,当然是徐铜,徐老怪。三人对於器械制造不仅颇有心得,最重要的是兴趣浓厚,当然对於职务是如鱼得水,怡然欣喜。 有的人死了,但没有完全死……
无尽的昏迷过后,时宇猛地从床上起身。想要看最新章节内容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,无广告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内容。网站已经不更新最新章节内容,已经爱阅小说APP更新最新章节内容。
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鲜的空气,胸口一颤一颤。
迷茫、不解,各种情绪涌上心头。
这是哪?
随后,时宇下意识观察四周,然后更茫然了。
一个单人宿舍?
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,现在也应该在病房才对。
还有自己的身体……怎么会一点伤也没有。
带着疑惑,时宇的视线快速从房间扫过,最终目光停留在了床头的一面镜子上。
镜子照出他现在的模样,大约十七八岁的年龄,外貌很帅。
可问题是,这不是他!下载爱阅小说app,阅读最新章节内容无广告免费
之前的自己,是一位二十多岁气宇不凡的帅气青年,工作有段时间了。
而现在,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纪……
这个变化,让时宇发愣很久。
千万别告诉他,手术很成功……
身体、面貌都变了,这根本不是手术不手术的问题了,而是仙术。
他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!
难道……是自己穿越了?
除了床头那摆放位置明显风水不好的镜子,时宇还在旁边发现了三本书。
时宇拿起一看,书名瞬间让他沉默。
《新手饲养员必备育兽手册》
《宠兽产后的护理》
《异种族兽耳娘评鉴指南》
时宇:???
前两本书的名字还算正常,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?
“咳。”
时宇目光一肃,伸出手来,不过很快手臂一僵。
就在他想翻开第三本书,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时,他的大脑猛地一阵刺痛,大量的记忆如潮水般涌现。
冰原市。
宠兽饲养基地。
实习宠兽饲养员。网站即将关闭,下载爱阅app为您提供大神叶恋的三国志之辅佐刘备
御兽师?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