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。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,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,而他的回归、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、相互渗透的。本书是林语堂系统地向西方介绍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。本书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,本书一直以来都是西方读者了解孔子、老子及其学说的入门之作,为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..
- 《左手孔子 右手老子》最新章节(提示:已启用缓存技术,最新章节可能会延时显示,登录书架即可实时查看。)
- 第75节: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
- 第74节: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
- 第73节: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
- 第72节: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
- 第70节:第二十章 天与我
- 第69节:第十九章 知所属
- 第67节:第十七章 太上(2)
- 第66节:第十七章 太上(1)
- 第65节:第十六章 知常道
- 第64节: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
- 第63节: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
- 第62节:第十三章 荣辱
- 第61节:第十二章 感官
- 第60节:第十一章 "无"的用处
- 第59节:第十章 抱一
- 《左手孔子 右手老子》正文
- 正文
- 第1节:代序 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
- 第3节:想象的孔老会谈(2)
- 第4节:想象的孔老会谈(3)
- 第5节:第一章 导言(1)
- 第6节:第一章 导言(2)
- 第7节:第一章 导言(3)
- 第8节:第一章 导言(4)
- 第9节:第一章 导言(5)
- 第10节:第一章 导言(6)
- 第11节:第一章 导言(7)
- 第12节:第一章 导言(8)
- 第13节:第一章 导言(9)
- 第14节:第一章 导言(10)
- 第15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)
- 第16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2)
- 第17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3)
- 第18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4)
- 第19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5)
- 第20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6)
- 第21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7)
- 第22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8)
- 第23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9)
- 第24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0)
- 第25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1)
- 第26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2)
- 第27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3)
- 第28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4)
- 第29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5)
- 第30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6)
- 第31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7)
- 第32节: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(18)
- 第34节: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(2)
- 第35节: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(3)
- 第36节: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(4)
- 第37节: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(5)
- 第38节: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(6)
- 第39节: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(7)
- 第40节: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(8)
- 第42节:绪论(2)
- 第43节:绪论(3)
- 第44节:绪论(4)
- 第45节:绪论(5)
- 第46节:绪论(6)
- 第47节:绪论(7)
- 第48节:第一章 论常道(1)
- 第49节:第一章 论常道(2)
- 第51节:第二章 相对论(2)
- 第52节:第二章 相对论(3)
- 第54节:第四章 道之德
- 第56节:第六章 谷神
- 第57节: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
- 第58节: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
- 第59节:第十章 抱一
- 第60节:第十一章 "无"的用处
- 第61节:第十二章 感官
- 第62节:第十三章 荣辱
- 第63节: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
- 第64节: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
- 第65节:第十六章 知常道
- 第66节:第十七章 太上(1)
- 第67节:第十七章 太上(2)
- 第69节:第十九章 知所属
- 第70节:第二十章 天与我
- 第72节: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
- 第73节: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
- 第74节: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
- 第75节: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